type
status
date
slug
summary
tags
category
icon
password
platform
许久没有更新,不知不觉,首都已经从盛夏走进初秋,一场秋雨带走了最后的蝉鸣,空气中多了几丝凉意,树叶开始泛黄,这正是北平的初秋。

最近几周,工作的节奏有些平缓了下来,因而有时间可以更多地阅读。
通勤时间,地铁里糟糕的网络,也让我有时间可以坐下来,好好读几本书。
今年读了好些书,
有些是为了解答问题而阅读的,譬如最近在读的《创新者的窘境》系列,《这样写出好故事》系列......有些是感到有兴趣的领域,譬如费孝通的《乡土中国》,张宏杰《饥饿的盛世》......有些是单纯只是享受阅读的乐趣,譬如铁生的《我在地摊》,郁达夫的《春风沉醉的晚上》,马伯庸的《太白金星有点烦》......
不止是书籍,还有互联网上的文章,甚至部分图文或视频,也是极好的读物。
相比起书籍,我想我花了更多时间在互联网上阅读,在 readwise 的统计里,我在互联网上精读的文章已经接近 4000 篇,一共留下了 20000 多条划线或批注。
按照上文所说,如果部分抖音和小红书的内容,也是一种阅读。譬如抖音总喜欢给我推荐一些电影的片段,古人诗句照进现实,这是只有文字时无法表现的。譬如小红书也总会给我推荐 AI 、互联网行业的最新讯息。林林总总地加起来,我的阅读量还是很可观的。
总之,
今天来聊聊「阅读」这个话题,
人总是要阅读的。
阅读是为了忘记
几天前我顺着群聊的推荐找到了《Read to Forget》这篇文章,深有感触。
"Read to Forget." MO‘s Blog, 05 Jul, 2025, https://mo42.bearblog.dev/read-to-forget/.
这篇文章的核心观点是「阅读是为了忘记」
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贝叶斯系统
博主说“我们的大脑不是一个保存所有信息的数据库,而是一个贝叶斯信念的思考系统。”
贝叶斯系统,这个词语来源于贝叶斯定理。
意思是每个人都会有自己的先验知识——用 AI 领域常用的话术来说,也就是每个人都有自己的 Context——在先验知识的基础下,新的经历和阅历,都是一种后验的数据。后验数据会不断地修正我们的先验知识,修正我们的决策系统,影响我们做出某个决策的概率。
我们的大脑不是为了记忆,为了背诵,为了默写而设计的(如果有造物主)的话,这也难怪在应试教育时期,背诵对很多人来说一直是一件痛苦的事情,因为这就是一件很为难大脑的事情。
我们阅读过的内容,大部分都会被遗忘掉。但它会作为一种后验数据,在大脑里悄悄留下一个微妙的印象,它可能是一个神经元,可能是一个向量,可能是 token。总而言之,它确实在潜移默化之间影响了我们的思维。
所以随着不断地阅读,我们的贝叶斯系统,是一个渐进式的更新。
这么看来的话,人是经历的造物,阅历则是他人经历的产物。一个人的经历毕竟有限,阅历就成了一种很好的补充。经历过的故事或事故,读过或写过的的文字,慢慢在塑造一个人。
月亮与六便士
在我自己身上的,愈发地也可以感受到这种微妙的变化。
最近和朋友的交流中,我总是不经意之间,说出一些有意思或有点意思的话。
时间回到九月八日凌晨的月全食,月光恰好穿过我的窗户洒到我的书桌上。
我便在家中的“工位”上一边操作着电脑,一边观摩着月全食——这是我第一次看月全食——索性拿起手机拍了张模糊的照片与朋友分享。

朋友调侃道:「这是在你的 CBD 工位上拍的吗?」
我也没经过思考地回答道「是的,抬起头是月亮,低下头就是六便士。」
非常有意思,或许是因为读过《月亮与六便士》,所以我顺口就说出了这句带有些隐喻的话。
当然,今夜的我是幸运的,可以同时拥有六便士和月亮。
仁科的抽象和“幻觉”
又联想到最近频繁地”阅读“到仁科的内容,仁科是乐队五条人的吉他手,在老罗的《罗永浩的十字路口》中与仁科,在 B 站刷到的一些桃花坞的切片里…
仁科表现出来的是一种抽象,一种松弛的风格,似乎无时不刻在用独特的视角观察这个世界。网友评价说「没有一个人可以理解仁科的脑回路」,但也正是因此,仁科才能写出好的句子,做出好的音乐。
虽然我没有深入地了解过仁科,但我想这种思维,和他的「先验知识」有很大关系。仁科的整个千禧年代,二十年浮层在广州城中村的走柜生活里,大量地听各种风格的打口碟,读中外文学小说,看大量地电影,,这些先验知识,塑造了仁科的“脑回路”。

像 GPT 这样的大语言模型同样是如此。
大语言模型的特殊之处在于,使用了语言(文字)来作训练,语言是人类创造出来的具有泛化性的产物。大语言模型在学习了人类的语言后,便掌握了人类的智慧。在预训练阶段,语言模型训练了大量的文本,相当于让 AI 学会了世界上所有的知识,或者说把全世界的知识都压缩到了一个模型中,使得 GPT 和过往所有的深度学习模型都不同,语言的泛化性,让模型拥有了智能。
我想如果仁科的大脑是一个 AI 的话,他的幻觉一定很强。好似 Deepseek-R1 和 Kimi-K2,因为学习了大量的小说数据,模型的幻觉能力提升了,但进行创意写作的能力也同时增强了。
这就说回来,正是这些「先验知识」造就了我们。
阅读是为了引发思考或行动
回到《Read to Forget》这篇文章里,如果说阅读是为了忘记的话,那么怎样的阅读是有意义的呢?
作者说
If a non-fiction text doesn't spark new thoughts or actions, it may not even be worthwhile reading. Anything beyond that clutters my note-taking system. You can't possibly keep track of everything, nor can you work with hoarded pieces of information. 如果一本非虚构类书籍不能引发新的想法或行动,那么阅读它可能就毫无价值。除此之外的任何东西都会让我的笔记系统变得混乱。你不可能记住所有事情,也不能处理堆积如山的信息。
没错,这是一个很有启发的句子。
阅读的目的为了引发思考或行动。
读过之后,我们大可把内容忘记,但必须要思考。只有思考,可以让读过的文字在大脑里留下一些微妙的影响,无论如何,阅读过后,这些内容微妙地影响了我们的贝叶斯决策系统。
另外则是一些重要的信息,这需要记录
From most texts, I only want two things: First, I want it to subtly alter my thinking, an incremental update that moves me towards a refined world model. Second, I want to pull out a few key pieces of information that I might use later in my writing. For instance, if I come across a well-written methodology section in a paper, I’ll save that. Reading should stimulate my thinking and produce new ideas. 从大多数文本中,我只想要两件事:第一,我希望它能微妙地改变我的思维方式,带来一种渐进式的更新,让我更接近一个更精细的世界模型;第二,我希望提取出一些关键信息,以后写文章时可以使用。比如,如果我在一篇论文中看到一段写得很好的方法论部分,我会把它保存下来。阅读应该激发我的思考并产生新想法。
这里提到的第二点——记录——让我想起之前学到的阅读笔记方法。
记录读书笔记的方法:
- 阅读过程中,标记处自己觉得好的地方。也就是划线
- 对于自己有所感触的地方,在文章过程中予以批注
- 阅读完某一章或某一节后,尝试用自己的话,将这部分知识的论述逻辑总结出来记录。
这里不再做展开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移步:
但这种由「先验知识」带来的思考的时刻,却不那么多。
有没有什么办法,来增强这个过程呗?
当然可以…
Readwise 让阅读变成可复用的智慧
接下来我们聊聊一款工具 Readwise,看看它是如何让阅读变成可复用的智慧。
准确地说,应该是三个产品 Readwise、Readwise Reader 和 Readwise Chat
Readwise
Readwise 的核心功能是零散在各处的划线和批注,同步到一处。
如果只关注“Readwise”这个词语,踏实“Read” 和 “wise” 的结合,也就是「阅读」和「智慧」,我更倾向于称之为「让你的阅读更具智慧」,确实,Readwise 今天也确实再做这件事。一切的一切,都围绕「阅读」进行设计。
基于这些阅读的产物,他确实给我带来了更多思考。

Readwise Reader
Readwise Reader 则是 Readwise 开发的第二款产品。
首先,Readwise Reader 是一款非常好用的阅读器。你可以将文章、视频、epub、pdf 等放到文件中,进行阅读,批注,同样这些阅读的产物,也会同步到 Readwise 中。

我在 Readwise 这个软件里,堆积了我所有的阅读划线和批注。
Reader 里则囤储了很多待读清单。我很喜欢这个软件,已经是我为了它付费的第五年。

我曾多次在文章中安利这个软件。
、
为了让中国区的用户更好地使用 Readwise,我们还开发了一个小工具,让你可以在微信中,将公众号和朋友推荐的内容,快速收藏到 Readwise Reader。
如果你感兴趣,可以通过下方这个二维码添加小助手,即可以免费试用 15 天。

Readwise Chat
今年,Readwise 又基于 RAG 的技术,开发了 Readwise Chat ,通过 Readwise Chat,我们可以与自己过去的「先验知识」对话。
Readwise Chat (https://readwise.io/chat)
我习惯在遇到一些自己想不清楚的事情时,尝试从过去的阅读这找到答案
例如,当我面临重要的人生决策时。
在 2 月份时,我在纠结是否来到北京工作,便问它。在 Readwise Chat 里,我看到了一些自己想要的答案。「如果你在一个困境决策上举棋不定时,选择短期内更困难和痛苦的那条路,因为长期来看这种选择往往会带来更好的结果」_via.《纳瓦尔宝典》

再比如,情绪低落时,我也会尝试找到答案

这种体验非常棒。
在遇到新的问题时,能够在过去自己读过的内容中得到一些启发,引发一些思考。相比起大语言模型给到的千篇一律地给一个正确的答复,我更喜欢这种能够给到自己启发的内容。
Readwise Chat 的答复,像是一种「激活信号」,这些文本进入大脑后,似乎激活了先验知识给大脑的那些微妙的变化,让人有一种“原来我之前还读过这种内容”的惊喜。
类比地说,我们在写LLM 的 prompt 时,经常需要输入特定的内容来激活 LLM 里那部分专业的知识(特别是 MOE 的大模型),激活后 LLM 会回答得更好。而 Readwise Chat 的答复,就好像是对大脑特定的神经元,或者特定脑区的激活信号,这种感觉很奇妙。
这是 Readwise 带来的价值,一个好的阅读器,阅读过后,还可以通过聊天的方式,让「先验知识」再次在脑海中泛起,引发新的思考。通过这三个产品的组合,Readwise 确实让阅读变得更有价值。
延伸讲讲
延伸地讲一些
Analogy / 相关笔记/ Smart Connection
在 中,实际上我们把笔记分为了几个等级

图片来自 5 年前
- 第一等级是划线
- 第二等级是批注
- 第三等级是临时笔记
- 第四等级是永久笔记
Readwise Chat 实际上解决的是前两个层级的知识复用问题,那么对于在知识库中的笔记,是否也可以用一样的方法来解决呢?
是的。
在 Obsidian 中,优类似 Smart Connection 这样的插件,可以让我在阅读当前笔记时,联想到关联的笔记。
例如下图,在右侧边栏中,可以看到当前笔记关联的笔记内容。

在 flomo 中,我们也可以使用“相关笔记”的功能来找到相关的笔记

一年前我写了 这篇文章,我们正在开发一款面向 Notion 的知识管理者的相关笔记产品,叫 Analogy,近期会发布,感兴趣的朋友可以点击关注,期待一下。

同时,我的《阅读工作流(2025版)》的文章也正在写作中,来聊聊在这个 AI 时代,应该如何阅读?应该怎样做个人知识管理。
好的,这篇文章到这里结束。
简单回顾下
-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贝叶斯决策系统,每个人都是由他的「先验知识」造就的。先验知识总是会微妙地影响我们的贝叶斯决策系统(思考)。
- 人无法记住所有的知识,只能忘却掉大部分,记录下其中能够带来思考的部分,如果阅读无法带来思考,将变得毫无价值。
- 通过 Readwise 这款工具,我们可以放大「先验知识」的价值,让那些微妙的改变更容易被察觉,变得可复用。
- 预告了接下来我们会做的两件事,发布 Analogy 产品,以及更新我的新文章,欢迎关注。
结语
好的,这篇文章到这里结束。
简单回顾下
- 我们的大脑是一个贝叶斯决策系统,每个人都是由他的「先验知识」造就的。先验知识总是会微妙地影响我们的贝叶斯决策系统(思考)。
- 人无法记住所有的知识,只能忘却掉大部分,记录下其中能够带来思考的部分,如果阅读无法带来思考,将变得毫无价值。
- 通过 Readwise 这款工具,我们可以放大「先验知识」的价值,让那些微妙的改变更容易被察觉,变得可复用。
- 预告了接下来我们会做的两件事,发布 Analogy 产品,以及更新我的新文章,欢迎关注。
感谢阅读,愿你在下一个瞬间,能够意识到那句脱口而出的话、那个突然冒出的念头,正是曾经某本书留在你系统里的 0.1% 概率增量;也愿你继续读、继续忘,却在一次次看似浪费的翻页里,悄悄把自己更新到更好的版本。
如果这篇文章对你有帮助的话,请给我的文章点赞,在看,或是转发给你觉得需要的朋友。